【親疏有別的「真心話」】

Photo by Ludo Sawicki on Unsplash

最近幾個月我經常為了說話的分際而掙扎。

明明有不同的想法,但因為擔心自己可能判斷錯誤、怕當事人傷心、或不希望影響雙方的關係,只好硬生生把話吞回肚子裡。


  • 有個朋友的小孩有讀寫障礙,無法正確辨識相連的英文字母。姊妹淘當中有一個是兒童讀寫障礙的治療師,義務幫這個小女生診斷出有中至重度的讀寫障礙。可是,每次提到小孩的學習狀況,朋友就不高興。朋友總是說,自己的女兒很聰明就是懶得讀書,只要多花時間做習作就可以了。於是我也沒再提這件事。離開香港之後,也與這位朋友失去了聯繫。那份「聽寫障礙診斷報告」還在我的電腦裡,我始終沒有勇氣寄出去給朋友。
  • 另一個朋友跟我說希望在今年年底之前結婚,也在去年認識了一位新男友。我跟這位男士有幾面之緣,直覺這位剛剛離婚的男士對於這段新關係並不是特別認真。雖則我很想跟朋友說 ”He doesn't deserve you." 但始終說不出口。我僅止於跟朋友說「希望主耶穌把對的人帶到你身邊,讓不對的人遠離妳」。而朋友感覺到我對她的男友沒有特別的溢美之辭,不再跟我說她的事,也慢慢疏離了。
  • 另有幾個問我關於職涯規劃的年輕朋友,他們有些「心頭好」的領域和目標,以我來看,那些目標其實與他們的能力有相當距離。他們相信「勤能補拙」,只要多上一些專業課程、多進修語言能力,就可以達成目標。我很想跟他們說,打籃球的天賦和游泳的天賦是不一樣的,一個想加入籃球隊的游泳選手得花10倍、20倍的努力,才能參加籃球隊的選秀會。可是我擔心,萬一他們真的是不世出的灌籃高手而自己判斷錯誤,豈不是誤人一生。所以我跟他們說「很好啊,加油喔!」。

恰巧因為移居到菲律賓,跟這些朋友的聯繫也變少了,似乎,這些話說與不說都不要緊了。可以想像,如果我還在香港,因為心裡已經有這些「不吐不快」的事,多少也會影響我與朋友的關係,狀況可能跟現在相差無幾。

Photo by Bekah Russom on Unsplash

「自己人」vs.「外人」


如果這幾個當事人是自己的弟弟妹妹、姪女或外甥,我會不會說呢?
一定會!

所以問題的癥結並不真正在於有沒有說實話的勇氣,而在於自己心裏設定了「自己人」與「外人」與的界限:


「自己人」可以打開天窗說亮話;「外人」則必須欲語還休。

對於「自己人」,之前的那些「怕自己可能判斷錯誤」、「怕當事人傷心」、或「怕影響雙方關係」的顧慮,都不再是問題。

我覺得必須對於自己的家人盡 “Trusted Third Party"的義務,寧可他們生我的氣,也不希望他們受傷害。也因為他們是「自己人」,我相信他們可以理解我的動機不是為了取笑他們、或讓他們覺得難堪。即使意見不同、或果真被誤解,也不會影響我們的關係。

換句話說,我寧可自己受傷,也不希望我的「自己人」受傷。

也就是說,「我的自己人」是比「我自己」重要的。

至於「外人」,因為我不能確定對方的反應,所以我選擇保護自己,而且找了很多藉口來說服自己不用說真心話。

亦即是,「我自己」比「外人」重要多了。


這代表我對這些這幾位友人的感情不夠深厚 -「親疏有別」- 以至於在緊要關頭,我自私地選擇保護自己,以至於沒有盡到「友直」的責任。
但始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定會親疏有別。對於一些明顯「疏」的關係,「說真話」的顧慮遠多過「欲語還休」的憂心,那代表自己已經跨入多管閒事的範疇,必須「閒人止步」了!

耶穌說要「愛人如己」(馬可福音12:31),拿捏這個分際還真不是件簡單的事。

逝者如斯。下次,我一定得提醒自己,別再犯這個錯誤了。

相關文章:【心靈成長 系列】、談「選男友」和「選禮物」好運的秘密配方是什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