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包物語 - 從「無現金交易」到「現金交易」 】

photo from Pexels.com
這兩天整理東西,發現我的錢包這幾個月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在香港的時候,錢包的主要功能是放卡片。我用的長方形錢包有12個卡片夾,還有前後兩個可以放帳單的夾層,但是光銀行信用卡、提款卡就超過12張,其他的身分證、超市集點卡、星巴克會員卡、誠品會員卡、八達通卡等等只好放在夾層。

錢包裡的現金是用來付乾洗店的費用、還有少數幾家表明200港幣以下只收現金的食品專賣店開銷。

隨著手機支付開始流行,手機成了救急的好幫手。只要不搭計程車,我甚至可以不用現金,單靠八達通、手機、信用卡存活好幾天。後來又有銀行付款App,不管跟朋友借急、或是聚餐分攤費用,一樣可以透過手機完成,使用現金的機會更是越來越少。

來到菲律賓的黎牙實比,錢包恢復了它真正的功能 - 放錢。我的錢包裡只有一張身分證和一張菲律賓披索計價的信用卡(尚未開張),其餘空間擺的不是紙鈔就是銅板。


現金是主要的支付工具


這裏超級市場、百貨公司等大賣場提供信用卡交易的選項;但在櫃檯,選擇現金交易的客戶還是佔絕大多數。

有些商戶會誠實表明,如果用信用卡結帳,他們會收取額外幾個百分點的手續費。有些商戶不收取額外的信用卡交易手續費,不過他們提供現金折扣。所以,我的披索信用卡目前為止還只是錢包裡的裝飾品,從來沒有使用過。

另一個信用卡在菲律賓不受歡迎原因是,信用卡資料被盜用、造成非授權交易的案例不少,也讓民眾對信用卡交易卻步。(雖然這裏的信用卡交易要求持卡人輸入密碼,但因為一般人設定的密碼極為簡單,聰明的歹徒通常很容易猜中。)


Source: skitterphoto.com

根據CNN Philippines 2016年9月的資料,菲律賓每個月大概有25億次的付款活動(payments),只有1%是以信用卡或記賬卡交易,其餘的99%則是現金或支票。這也反映了這裏現金交易大行其道的狀況。


「聯名戶口」只能用存摺提取現金


在黎牙實比,銀行的個人戶頭會提供「提款卡」,方便提領現金。不過聯名戶頭就不提供「提款卡」,只容許開戶人親自持「存摺」到銀行櫃檯提領現金。原因是,如果夫妻其中一方用「提款卡」領取現金,沒有知會另一方,可能造成家庭財務的紛爭;或者太太拿著存摺去銀行領錢,發現無錢可領的窘境。

沒有銀行戶頭的人


我家裡建築工人、和家務助理的薪資,都是以現金發放。因為他們絕大多數都沒有銀行戶頭,就靠現金過活。他們也不憂慮,臉上總是掛著微笑,經常哼哼唱唱。

建築工人的薪水是每週六結帳,週三我們得發放一些現金當預付款,然後星期六再發全週的工資。建築工人Xavier 的媽媽今天生日,Xavier來上了半天班,領了半天的薪水說要給媽媽買蛋糕,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對我來說,從「無現金交易」變成「現金交易」剛開始的確很不習慣;除了重沈沈的銅板之外,找換時收到一張張陳舊、發皺的鈔票,感覺像是把一缸子細菌收進錢包一樣。

以「勤洗手」降低心理障礙之後,慢慢我發現了以現金度日的好處:

1. 減少「過度消費」


過去我在大額交易時經常會選取「信用卡分期付款」。因為分期付款,銀行存款不會一下子少一大截,感覺不那麼心痛;也因為這樣,買了不少重看不中用的奢侈品。如果是在現金交易的條件下,那些商品有一半以上我不會購買。

2. 減少「衝動性購買」


我們現在定期去銀行提領現金,現金不夠的時候,購買時間會自動延後到下一個週期,無形中減少了「衝動性」購買的機會。有些想買的東西,過了衝動期也就不想買了。

3. 真實體會「消費」的心痛感覺


用信用卡消費時,交易只是帳單上的一個數字。買東西時,在店員面前數鈔票花錢的感覺格外真實,更有「心痛」的感覺。

4. 重新思考「金錢」的價值


第一次發現身邊有人「沒有銀行戶頭」時,我非常震驚。對我來說,沒有銀行戶頭就等於無法應付未來許許多多的「萬一」。但這些沒有銀行戶頭的人,反而覺得把所有的現金放在身邊,省去了跑銀行的麻煩。

當然,沒有銀行戶頭的人絕大部分買不起房子,也沒有太多積蓄,但他們並沒有因為這樣而愁眉苦臉。對他們來說,能夠應付日常所需已經足夠。

5. 減少「虛榮感」


信用卡是身分的象徵。「普通卡」、「金卡」、「白金卡」、「黑金卡」等級不同;刷卡消費那一刻的風光程度也不同。不用信用卡,也少了虛榮感發揮的空間。

換句話說,使用現金拉平了消費者的地位。付帳的時候櫃台小姐無法從信用卡區別顧客的等級,每個顧客所收到微笑是平等的。


原來,都市人有錢才會快樂;鄉下人即使沒錢也很快樂。在這裡,金錢和快樂沒有直接的關係。

原來,我在不知不覺當中,融入了「現金交易」的社會,和一個比較簡單而直接的生活方式。

原來,趕不上最新的時代潮流,是有好處的。


#黎牙實比 #觀察筆記 #菲律賓 #香港 #金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