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的保存期限有多長?】



最近一個多年沒聯絡的舊同事在臉書上傳了一個短訊給我,沒有客套的「近來好嗎?」,劈頭就問「妳還在香港嗎?」我問她為什麼要問這件事,她說「沒事,只想知道妳是不是去了別的地方做事。」

我記起來這位新加坡同事,以前在工作的時候也還算熟稔,出差時總會互相邀約短敘。兩年多前我離職的那天她打過電話給我,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我聽說你離職了,是嗎?」,我回答「是」,她回了一句「I see.」,就把電話掛了。語氣冰冷地像個陌生人。

想到這裡,我客氣地在臉書上回了兩個笑臉,然後把她unfriend 了。

換是以前的我,一定會「預留後路」,再怎樣不滿也不會做"Unfriend"這件事。現在,我要對自己誠實。


不同級別的社交媒體


我是老派人,固定只用幾種社交媒體。工作的時候,新認識的朋友,會先成為LinkedIn的朋友,開始熟了之後,會成WhatsApp、WeChat、或是LINE的朋友。再熟一些之後會有彼此的私人電郵帳號、最後進級為Twitter或Facebook的朋友。

離開香港的時候,我有將近4200個LinkedIn的聯絡人,300多個Facebook的「朋友」。


來到黎牙實比之後,LinkedIn帳號進入廢棄狀態,所有以前我會回的商務訊息都以「已讀不回」冷處理。Facebook卻慢慢成為主要聯繫工具,Facebook聯繫人一下子增加了10%。

我這才發現,過去這二十多年,透過工作上認識的所謂「朋友」,不管是一起去Happy Hour 的豬朋狗友、還是婦女會的手帕交, 絕大多數都只是一段段有不同保存期限的關係。「相濡以沫」的記憶猶新,逢年過節仍會彼此衷心問好,但過去的熱絡已經不可能重現。

這也不難理解,畢竟
離開了原有的商業環境,共同的話題也不見了;不管是多少年的交情,關係自然無以為繼。當然,那些總是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人,也消失了。

漸行漸遠漸無書


每段關係都有保存期限;有些嘎然而止、有些漸行漸遠漸無書。兩種的結束方式不同,結果相若;哀愁或濃或淡,時日一久,同樣逐漸消失。

有些友情有超長的保存期限:有些高中同學、和大學同學還是跟以前一樣熟絡、雖然多年不見,沒有因為距離而分開。少數的舊同事成了真正的知己好友,即使身各一方,還是會分享家人的照片、和生活的點滴。


我們的生命旅途就像一列火車,朋友就像火車上的乘客。每個階段都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有些乘客會在車上待很長的時間、有些只在某個區段出現。車上的每個乘客跟窗外的風景交織,成為不可或缺的生命圖像。

我們大多對新乘客印象深刻、對偶爾相聚的舊乘客微笑相對、對總是在身邊的老乘客理所當然、對已經下車的乘客惋惜不已。

我只能珍惜每一個聚首、每一次交流,因為乘客上下車的時間不在我的控制範圍

相關文章:自我介紹的方式

留言

  1. 君子之交當淡如水,雖然天各一方,關心彼此的心意卻是相通的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