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散記(8)—— 「麵包」與「生命」的抉擇】



幾個星期前美國密西根、威斯康辛、伊利諾、佛羅里達、科羅拉多等10多個州出現要求解封的抗議活動,示威者湧上街頭集會示威,司機鳴響車笛、阻斷交通。

他們認為限制出行、關閉商家、工廠停業等嚴格的封鎖措施給生計帶來不必要的破壞;長期封鎖將給當地經濟帶來長遠、難以修復的破壞。

美國總統川普講得最直接:「即使會有更多美國人因染病而死亡,美國也必須立即重啟經濟」。

示威活動中有人帶槍抗議,他們認為封鎖和禁槍一樣,限制了憲法賦予美國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還有示威者形容封鎖措施「反應過度」,新冠病毒不過是流感,沒必要如此「歇斯底里」。

抗議的人士認為,反正在家「餓死」、出門工作有機會「病死」,兩種選擇當中,他們寧可冒險重啓經濟,也不願意在家裡坐困愁城。

現在資料顯示,示威民眾可能不知不覺間散播了病毒。而這幾個州的確診病例數字近來也不斷飆升。

截至5月21日為止,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 — — 密西根(53009)、威斯康辛(13413)、伊利諾(100418)、佛羅里達(47471)、科羅拉多(22797)。



要求繼續「封城」

黎牙實比(Legazpi)市所在的阿爾拜省(Albay Province)民眾的作法則大相徑庭。
上個月中央政府原本打算把阿爾拜省「降格」為普通社區隔離,但許多民眾向省長和市長陳情,認為本市疫情嚴重,要求繼續留在強制性社區隔離,後來中央政府也同意了。

阿爾拜省的民眾當然不可能比美國人有錢。

根據菲律賓統計局資料,2017年比克爾區(Bicol region,阿爾拜省所在地區)的購買力指數人均GDP(GDP Per Capita, PPP)是2937美元,同一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人均GDP是39093元。

佛羅里達州民的人均GDP是比克爾區的13.3倍。

當然有人會說,阿爾拜省的省民想要繼續留在強制性社區隔離當中,繼續接受政府補助。但坦白說,政府發放的現金補助只有貧戶才有,而且只是一個月的最低工資,根本不夠一家生活,能夠工作的話,不會有人願意留在家裡。

民眾知道新冠肺炎沒有特效藥、也沒有疫苗,而本省的醫療資源也不足(130多萬人口只有7個ICU病床、3個呼吸機、51個隔離病床、23個一般病床),所以他們以務實的態度面對「封城」的要求,就如同這裡人常說的“It is what it is.”。

我的朋友Alma有個早餐店,早上6點不到就開始營業,客人都是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通常早上九點不到她的餐點就賣完了,她就結束營業。營業額不高,但總夠一家溫飽。她的早餐店從三月中就關了,5月初市政府宣布餐廳可以做外帶生意,可是她的早餐店是「內用」的,客人不外帶,所以她還是不能開業。

5月16日,黎牙實比市降級為「普通社區隔離」後,Alma總算可以開門營業了,桌子和桌子之間的距離加大了,可是只有不到以前一半的客人。原因是,附近的建築工地還在規劃防疫措施,尚未恢復工地工程。

早餐店無法營業,對家庭經濟影響至大,但這幾個月來Alma沒有一句怨言,只淡淡地說「身體健康比任何事都重要」。


因為封城勒緊褲帶




根據Social Weather Station 在5月4日至10日所進行的調查,詢問民眾「過去三個月之內,你的家人是否曾經挨餓、沒有任何食物可吃?」時,16.7%的菲律賓民眾表示曾經非志願地挨餓,這個比例是去年12月的兩倍。

這個比例在疫情中心的大馬尼拉地區更高達20.8%。也就是說,平均每5戶當中,就有一戶挨餓過。

在調查中99%的受訪人士表示,收到了政府發送的糧食配給,這表示菲律賓的賑災工作到位,只是資源不足而已。

以黎牙實比市來說,3月中到五月中的兩個月內,我們家前後一共收到了7次食物配給,總共有28公斤的白米、超過十個以上的罐頭、即食麵、奶精等等,還有2隻冰鮮雞。




這樣的配給,對於菲律賓這樣一個2019年名義人均GDP(nominal GDP per capita)3294美元(平均購買力人均GDP 10094美元)的國家來說,可以說是挺大方的。(註:香港的名義人均GDP是49334美元/平均購買力人均GDP66527美元、台灣名義人均GDP是24827元/平均購買力人均GDP57214美元。)

我觀察美國這樣的已發展國家,民眾對於物質生活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封城對生活與家庭財務帶來的影響是立即而巨大的。再者,有許多人認為新冠肺炎只是流行性感冒,認為政府只是小題大作。

反觀在地的菲律賓人,對於物慾的要求較低;而且認為新冠肺炎的傳染率和死亡率都偏高,所以選擇把生命擺在第一位。

儘管勒緊褲帶,菲律賓人並沒有像美國人一樣上街抗議要求解封。在「生命」和「麵包」中間,他們選擇了前者。

錢可以再賺、肚子餓可以暫時熬一熬,可是,命丟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不是嗎?

相關文章:【菲律賓見聞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