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Kelley Bozarth on Unsplash |
今天是某國的七十年建國國慶。國家當然不是會生老病死的自然人,但我還是想起一個70歲的壽星公的樣子。我在想,一個令人尊敬的70歲長者,應該是什麼樣子?
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以前「人生七十古來稀」,不像現在活到90、100的比比皆是。那時的人就算能活到70歲,早已齒搖髮禿精力衰竭,即使想要為所欲為,也往往力不從心。對照孔子的「從心所欲」,那是一種對自己體力和心智能力表現的自我期許。能夠有心有力、不倚老賣老之餘,還能行為得宜、中規中矩,那就不容易了。
就我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壽星公,成了全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在國際舞台上可以與美國角力,「從心所欲」算是達到了。而且,一點也沒有老態龍鍾的樣子,:閱兵典禮的軍力展示規模是最大的:根據《環球時報》報導,有包括1.5萬名解放軍、580台各型裝備、160架飛機,最後以7萬隻和平鴿和7萬個氣球升空結束。
至於是否「不踰矩」,那就見仁見智了。
比如說,因為要保證國慶日萬無一失,九月份北京開始了交通管制、在北京的遊客進入購物中心需要通過安全檢查、公安不定時上住戶家裡檢查、要求住戶暫時離開住處由公安暫住幾天、變成龜速的網路、不准放風箏也不准放鴿子等等。
這些對習慣自由的人來說不可思議,北京市民卻一無怨言,可見「不踰矩」的標準人人不同。
「父母」思維 威權管治
「國家」是什麼呢?
有的人(也許是住在中國絕大部分的人)認為政府就如同父母一樣,受了父母的養育之恩無以回報,於是國家怎麼說就照著做,延伸而出的就是「厲害了我的國」的榮譽感:國家有錢了感覺上自己也家大業大起來,一瞬間變身有錢人家的千金少爺,在外出門旅遊的時候可以擺架子,回到家裡就任憑老爺子呼呼喝喝,順從地不得了。
既然把國家當成了父母,「孝順」畢竟是基本的美德。按時給家用(繳稅)、按家規做事、不與父母計較,就成了必然的道理。就算父母做了不對的事,心裡惦著父母的恩情、想起父母年歲老邁禁不起頂撞、或者看在繼續當個富家子弟的好處上,也就不吭氣地成了順民。
碰到不識好歹的兄弟姐妹,當然也得出言教訓幾句。
例如,已經「回歸祖國」22年的香港,就是這些順民眼中不知好歹的手足。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說:「中國是香港的親生父母,西方不過是養父母」,就是典型的「父母」思維。言下之意,「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孩子認祖歸宗之後就必須循規蹈矩,再怎麼樣都不應該頂撞父母。
「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唔夠㗎」
難道國家不能是「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餐廳老闆?
新國家形成的時候,例如1776年的美利堅合眾國,是一群人為了爭取自己的權益而產生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家」理應是一個可以保護民眾、為民眾謀福祉的集合體,是受託為人民服務的。人民繳了稅讓國家提供服務,國家做得不好人民可以指正。就像去餐廳吃飯,廚師的料理如果不甚了了,顧客有權利向餐廳反應。
我記得一次去加州的聖地牙哥吃飯,那家義大利餐廳做的《起司大蒜麵包》實在不敢令人恭維——照起相來是很漂亮,可是麵包不但沒有蒜蓉的味道,而且又乾又硬——我們吃了一塊之後就再也提不起勁吃第二塊。侍應生送飲料的時候,跟他反映了這件事,他立即跟我們道歉,然後把盤子端回了廚房。結帳的時候,《起司大蒜麵包》被自動取消了,餐廳沒收我們錢。
當然,人民和國家的關係千絲萬縷,不僅僅餐廳吃飯這樣簡單。但我認為,就「服務」的角度來說,人民繳稅讓國家提供服務,服務供應商做得不好,人民是有權當家作主提供建議的。就像去了餐廳,廚師菜做得不好,可以直話直說。
我相信沒有人會在發現餐廳污穢不堪、菜式一塌糊塗的時候,還笑著臉對店主說「沒關係,你說了算!」
劉德華當年的廣告金句「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唔夠㗎」,理應是所有政府部門的標竿。
「父母」和「餐廳東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對待方式。中南海領導習慣以上對下的「父母式」威權管治,根本無法理解其實自己只是個餐廳東主,需要尊重客戶的意見。
這也是中國和香港、台灣最大的歧異點。
剛剛新聞傳出,有示威者胸口重實彈受傷送醫,祝願傷者化險為夷。
大宅門內的壽星公一定不明白為什麼一個中五的高中生會拼了命來抗議。
我只希望,在今夜觥籌交錯之時,他們偶爾會想起70年前在天安門廣場的宣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新中國的成立是:
「….為保衛祖國的領土主權,為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為解除人民的痛苦和爭取人民的權利…..」
「解除人民的痛苦和爭取人民的權利」—— 獅子山下的怒吼他們聽到了嗎?
相關文章:【社會觀察 系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