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枯思竭」的二三事】



Photo by NeONBRAND on Unsplash

很久沒有動筆,最近每次打開電腦,總是思緒不定,無法把想法連貫起來。

我是個老派人,覺得作者需要對讀者負責,而「文以載道」也是必須的——畢竟讀者花了時間閱讀我寫的東西,總不好浪費他們的時間。

「文以載道」(不管是大道理或小道理)的前提下,好些文章起了頭之後就無以為繼,成為Draft Folder 的一部分。累積下來,我在自己blogger 的draft folder 裡,居然累積了超過50篇不見天日(未完成、未publish)的文章。


這是Writer's Block的典型症狀,「腸枯思竭」這幾個字,形容那種全身氣血不通暢、食無滋味、思緒像枯井一般真是貼切極了。
 分析自己難以下筆的原因包括:

  • 怕貽笑大方,看到許多Medium 文友的大作覺得汗顏
  • 怕被指指點點:怕寫太多家事變成熟人聊天的題材(萬一五姑姐八姨婆拿文章來八卦就糟了)
  • 怕自己的某些觀點會遭致負面批評(年紀越大玻璃心越脆弱)
  • 怕新寫的文章水準不如以往 (沒有勇氣「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
  • 怕自己沒有以前那樣酷(這個應該是真的)
  • 懶得寫(對某些寫作題材不再感興趣)
  • 懶得賺錢(對「煮字療飢」的動機降低)
  • 懶. 懶. 懶…(下刪5000字)
這些「怕」和「懶」當然不是一時半載可以消除的,也只能靠時間來解決了。




我的第一個Wirter‘s Block

嚴格說起來,「腸枯思竭」對我來說並不是新鮮事。早在我20出頭歲的時候、第一次從事文字工作沒幾個月,就撞上了Writer's Block這塊大石頭。

那也是大學畢業的第一份工作,我在報社當財經記者,那時每天都要寫1000~2000字交差。通常是早上採訪,下午4~5點進辦公室,晚上10點前交稿。

工作開始的前幾個月極為順利,可是大約一年左右就遇上了Writer's Block,突然間每次交稿都變得痛苦萬分。在學校主修新聞的那些寫作訓練似乎一下子不見了,每個字、每句話都得斟酌再三,總是得花上比別人多很多倍的時間才能寫完一篇稿子。

那時交稿是以手寫在報社印製的稿紙上,一篇文章的不同段落分散在不同稿紙上,最後得把稿子重新謄寫一次,才能交給主管審閱。

掙扎交稿的時候,桌上往往滿滿是沒寫上幾句、一堆塗鴉的草稿,紙上一大半是空白的。那時的稿紙也不是什麼再生紙,回想起來,那時不僅浪費了很多報社的資源,也傷害了很多無辜的樹。

我那時的小老闆「趙公」則是最大的受害者。

趙公長得高高瘦瘦,戴著一副膠框眼睛,當時也不過30出頭歲,不知道怎麼就得了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綽號。(現在他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趙公,當了大公司的董事長。果然綽號取得好可以變成工作的標竿!)

那段「寫不出來」的日子,可憐的趙公經常坐在位置上一邊看著牆上的掛鐘、一邊無奈地等我完成當天的作業。他是個出名好脾氣的人,再怎麼晚也從來沒責備我晚交稿、害他不能下班。

趙公總是說「不要想太多,寫下去就對了!」
我就靠著他「寫下去就對了」的鼓勵,走出了幽谷。後來我才發現,這也是很多作家的寫作祕訣之一。





Photo by Susan Holt Simpson on Unsplash

「冒牌者症候群」vs「鄧寧-克魯格效應」

我猜想大學剛畢業時突然出現的工作瓶頸是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mdrome) 引起的。那時總覺得「其實我的能力不足」、「我根本不配這個成就或職位」、「這次過關只是偶然,下次我可沒那麼幸運」,那些想法讓我無法放手發揮。

寫到這裡,我想起這兩天《紐約時報》專欄作者Michelle Goldberg在近日發表的《為何伊萬卡和庫什納如此自信?》一文中寫道,「這對夫婦是鄧寧-克魯格效應活生生的例子(The couple are living exemplars of the Dunning-Kruger effect)」,他們完全沒有資格從事他們現在所做的工作,卻自我感覺超級良好。


  • Dunning-Kruger effect(鄧寧-克魯格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這一概念最早由社會心理學家David Dunning和Justin Kruger在1999年提出,也被簡稱為「D-K effect」(達克效應,取兩位學者姓氏的首字母)。這兩名研究者曾設計了一組實驗,針對個體對自我能力的評價問題展開調查。結果顯示,那些低能力者表現出來的自我認知偏差最明顯,他們無端自負,認為自己超出凡俗。
  • 在鄧寧-克魯格效應的作用下,無能的人常常沉浸在自我營造的優越感之中,他們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不能理解自己有那麼多不知道的東西。
  • 在Goldberg看來,一定程度上,伊萬卡和庫什納的故事也展現了一種「現實扭曲場」(reality distortion field)。這對夫婦巨大的家族財富使他們「不知道普通人如何感知、理解、憑直覺認識現實」。在他們身上,特權已經上升到了近乎反社會心理障礙的程度。


在「冒牌者症候群」和「鄧寧-克魯格效應」之間,我寧可自己犯了「冒牌者症候群」——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才會戰戰兢兢、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犯了「鄧寧-克魯格效應」,認為自己能力高強、無所不能,也就不會自我提升、更不可能進步了!


Legazpi Beach — Photo from https://newlifeinalbay.blogspot.com/


Medium一週年感言


今天剛好是加入Medium滿一週年。

根據Medium Enhanced States 統計,目前我有1324位followers,一共寫了166篇文章、174個回應、總瀏覽頁數51.43K、總拍手數36.5K。這一年來的稿費當然不夠補貼生活費,但已經足夠補貼Medium未來幾年的年費外加兩次台菲雙人來回機票,十分感恩。

在這個「週年慶」的日子寫Writer's Block,是個比較特別(搬石頭砸自己腳)的慶祝方式。希望明年此時,能寫一篇「如何走出Writer's Block」的實用文章,跟大家分享。

同時也要藉這個機會謝謝所有讀者——不留名的瀏覽者、拍手的粉絲、留言交換意見的筆友——謝謝大家這一年來的支持與鼓勵!!

相關文章:【社會觀察 系列】、【心靈成長 系列

留言